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 > 华人华商

青春力量托举“中国天眼”

2021-05-05 09:22:139422
内容摘要:  中新网北京5月4日电 (记者 孙自法)“我们的青春很特别,是围着‘一口锅’在转。” 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姜鹏说的这口“锅”非同寻常,它是位于贵州平塘的世界级超级大科学工程——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,既是国家重大科......

  中新网北京5月4日电 (记者 孙自法)“我们的青春很特别,是围着‘一口锅’在转。”

 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姜鹏说的这口“锅”非同寻常,它是位于贵州平塘的世界级超级大科学工程——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,既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“中国天眼”,也是面向全球开放的“世界巨眼”。

  从“中国天眼”之父、人民科学家南仁东1994年首次提出FAST工程构想,到2001年FAST预研究作为中科院首批“创新工程重大项目”立项;从2011年3月开工建设,到2016年9月落成启用;从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,到2021年3月底正式向全世界开放;从2017年10月首次发现6颗新脉冲星,到目前已发现脉冲星逾340颗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……

  数十年如一日投身喀斯特地貌的洼坑中艰辛求索,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团队以满腔激情的青春力量,托举起举世瞩目的“中国天眼”。

  和“中国天眼”共同成长

  “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基于FAST产生的,可以说,我的科研与工程成长都得益于FAST,是FAST培养出来的。我觉得自己很幸运,这些年能参与这样一个国之重器的项目。”

  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(FAST中心)结构与机械工程部机械组组长姚蕊说,她2005年刚进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参与FAST项目,建设期间负责馈源舱工作,通过大胆创新和尝试,将馈源舱由传统圆柱体成功转变成“钻石三角形”。

  已在FAST工作12个年头的FAST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,参与了FAST从建设到调试运行的整个过程。“努力过,奋斗过,追求过,也失落过,但更多的是和FAST一起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快乐”。

  他说,在参与FAST建设过程中,自己也得到锻炼和成长,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对责任和担当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,就是把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好,并对结果负责。

  FAST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博士毕业后进入FAST工作已经15年,亲眼见证FAST从无到有、从概念变成现实的成长历程,他也成长为一名将科学、技术和工程管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人才。

  “也只有像FAST这样的大型项目能够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可以接触各个领域,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。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,极大拓展了我的视野,更增强了我在今后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难的自信心。”李辉说。

  FAST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2005年作为南仁东研究生加入FAST,参与馈源支撑系统的仿真和实验研究,研究生毕业后进入FAST工程团队,先后开展多个学科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、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。

  他说,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,“我为FAST注入了15年的汗水和心血,同时FAST也帮助我成长,扩展知识和经验,在克服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收获信心”。

  FAST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认为,FAST团队是一支青年人占多数并发挥巨大作用的队伍,他们中的很多人伴随着FAST一起成长。FAST也是一个平台,给这些青年人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
  他说,现在的FAST团队正是由这些在FAST建设、调试和运行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、优秀的、有担当的、有责任感的青年人组成。“作为FAST团队的一员,我感到非常荣幸”。

  很自豪青春在FAST燃烧

  “自己的青春在FAST这里燃烧,我觉得很自豪。”FAST中心现场运维工程师孙纯2012年硕士毕业入职FAST,2014年开始到FAST现场长期驻场,先后从事综合布线施工、FAST总控系统软硬件调试及试观测工作,2020年至今从事FAST观测计划安排工作。

  她说,从当年20多岁,到现在30多岁,自己接下来还要继续在FAST工作下去。“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参与到大国重器的建设及运维,这样的机会太难得。作为青年一代,希望我能够成为一个纽带,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把FAST运维好,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”。

  FAST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2008年博士毕业加入FAST团队,先后完成FAST馈源支撑六塔选址、大跨度柔性六索并联机器人研制建设、动光缆研制等任务。

  他表示,这13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,经常能遇到“山穷水尽疑无路”的绝境,也能享受到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喜悦。正是FAST团队身上有着深深的“科学情怀”,才让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、坐得住板凳,在大窝凼的艰苦环境中奉献青春、坚守下去。

  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,“我们要把‘中国天眼’运行好、维护好,创造更多的观测时间,让更多的天文学家能够用我们的设备,把宇宙看得更清晰,产出更多的科学成果,在世界科技创新大潮中,贡献更多的‘中国智慧’。”潘高峰说。

  姚蕊称,青年人将个人的科研发展和国家需求联系一起,是个人能力和国家实力的共同成长过程。在科研的道路中,她会坚守在第一线,沉下心继续做科研,用在FAST累积的创新经验和思维方式助力更多科研突破。

  李辉则非常荣幸能加入FAST这样一个研发和创业团队,可以扎扎实实地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发展和科技水平进步添砖加瓦,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,践行“回馈公众,回馈社会,回馈国家”的责任。

  孙京海认为,青年人的优势是充满好奇心、富有创造力,不畏惧失败。“好奇心使我加入FAST团队,敢于尝试自己不熟悉的技术领域;创造力弥补了经验上的不足,面对困难能够另辟蹊径,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;不怕失败,让我们在创造的道路上坚持下去”。

  传承南仁东献身科学精神

  在FAST团队心中,一手缔造“中国天眼”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南仁东老师是神一般的存在。

  FAST中心常务副主任、总工程师姜鹏一直保留着向南仁东汇报“我们的望远镜能跟踪了”以及南仁东生前最后回复的微信消息。他认为,南老师是FAST团队每个人的故事的起点。

  已在FAST工作12年的FAST中心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回忆说,刚来FAST报到时,南仁东老师等请他和新同事在食堂吃午饭,聊未来的工作,南老师他们都没领导的架子,让他坚定了在FAST工作的信念。

  在钱磊印象中,南老师似乎随时都在单位,他偶尔在国庆和春节假期到办公室拿书就能碰上南老师。“这个时候南老师就找我讨论些科学问题,都是他在早年间以及工程工作间隙思考的问题。多数讨论都没什么答案,不过能看到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,我很有收获。另一方面,看到南老师这么努力工作,我也不敢懈怠”。

  钱磊表示,现在,青年科研人员已经逐渐接过FAST的工作,必须要尽力发光发热,为FAST出好成果、出大成果贡献力量。

  作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,黄梦林2014年6月毕业后加入FAST团队,主要负责FAST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维护。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,她觉得除了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之外,还要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,树立创新意识。

  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,吃苦耐劳、严谨求实、潜心钻研。“比如我们敬爱的南仁东老师,他的雕像时刻矗立在FAST综合楼门旁,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看到南老师,想着他为FAST付出毕生的心血,鼓舞着我能为FAST、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,这辈子就值得了。”黄梦林说。

  甘恒谦认为,FAST团队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,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FAST科研工作者,潜心研究,默默耕耘,坚持自主创新,艰苦奋斗,历时20多年,攻克众多FAST建造技术难题,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现在的“中国天眼”。

  FAST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站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,应该继续发扬南仁东精神,勇于担当,把FAST运行维护好,保持优良观测性能,产出高质量观测数据,以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。

  姚蕊指出,FAST在提出之初、设计之时甚至到建设最后阶段都面临很多质疑,而这个过程中南老师坚持了20多年,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,认准方向就要坚持,勇往直前。

  如今,“中国天眼”已正式投入运行并向全球开放,FAST团队青春力量后续前进目标和方向备受关注。

  孙纯透露,FAST已开发出观测项目英文申请评审系统,实现从申请、创建、安排、执行的“一条龙”服务。“我们会不断完善,希望能够为全球的天文科学家提供更好的基础服务,让FAST出更多的成果”。

  姜鹏表示,做一台好用的天文望远镜是不能忘记的初心,希望后来者们用好FAST这个设备,是未来美好的愿景。FAST团队从现在起要转换心态与角色定位,由过去的建设、调试、运维更多转变为服务,虽然中外用户“众口难调”,但FAST团队要建立公平观测机制,努力为全球科学家提供良好服务。(完)


   相关评论
俄中传媒资讯网联系QQ:1076840696  微信feiyankeji0323  京ICP备10004829号-1